全国服务热线:400-0379-440

新闻中心 PRODUCT DISPLAY

海淀通信行业年度策略: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关注物联网及军工通信高景气成长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3 82 次浏览

  熊市表现较为坚挺,走势略强于大盘。截至 2022 年 12 月 30 日,申万通信指数收 盘报1838.28点,年内累计收益率-16.18%。整年来看通信指数走势同上证指数趋同, 显著好于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且下半年一度存在超额收益。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于 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半年报财务表现在全行业中较好,7-8 月份逆势上涨,与上证综 指、深圳成指的超额收益明显拉升。

  营收增速保持稳健,净利润水平高增。2022 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反复造成宏观经济波 动,通信板块营收增速呈下降态势,但幅度较小仍表现稳健,前三季度通信行业公 司营收同比分别增长 11.42%、9.60%和 8.70%。净利润方面,近年来通信板块净利 水平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二季度利润更高,四季度利润骤降,季度间利润水平波动 较大; 22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走势同样呈现明显季节性,第二季度利润达到高峰, 前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 10.19%、36.17%、12.16%,在 5G 建设稳步推进、运营商资 本开支受疫情干扰较小情况下表现上佳。此外,2022 年受疫情影响导致现金流收紧,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均同比下滑。分季度来看,2022 年 Q3 通信行业 经营性现金流同比降幅为 2.79%,环比大幅收窄,通信行业公司流动性边际向好。

  2022 年通信行业毛利率基本保持去年同期水平。2022 年季度通信行业公司毛 利率延续去年 1 季度以来下滑态势,下滑至 26.14%,此后二季度强势反弹至 28.04%, 三季度略微下滑,为 27.67%。整体来看 2022 年由于疫情影响使得通信业公司毛利 率同比去年略微下滑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但幅度很小,整体来看毛利率与去年保持相同走势和水平。

  三费占比继续下降,研发投入稳定增长。2022 年前三季度,通信行业三费占比维持 近年来下降态势,降至 12.44%,达近三年来更低水平,销售及管理费用均有显著降 低,体香出行业公司不断优化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从科研水平上看, 2022 年研发投入稳步增加,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占比为 3.26%,同比去年提升 0.46 个 百分点,5G 建设、数字化转型、智能网联、物联网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驱动各公司 提高研发投入,在产业变革中凭借科研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疫情反复致经济基本面不景气背景下通信业公司资金周转有所承压。阶段性的疫情 管控及经济不景气造成的内需疲软使得整体行业周转有所承压,2022 年通信业公司 应收票据账款呈现逐季上升态势,截至 2022 第三季度应收款项达 2905 亿元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同比 增长 18.5%。存货进入 2022 年后持续处于高位,系原材料涨价部分公司提前备货所 致。

  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及光通信板块保持快速增长,运营商表现稳健。2022 前三季 度从收入端来看,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及光通信板块仍保持较高景气度,在熊市 背景下是实现了较好的增长;从利润端来看,光通信厂商利润增长稳健,持续收益 于数据中心建设等对于光模块、光器件及光纤光缆的高增需求。运营商转型效果明 显,新兴业务带动营收及利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长期盈利能力可期。北斗利润同 比大增主要系合众思壮本年度扭亏为盈实现盈利所致。

  通信板块仍存配置机会。从基金持仓结果来看,截止 2022Q3,通信行业(申万一级) 基金配置比例为 0.89%,而行业标准配置比例为 1.74%,半年报优异表现后资金抛 售使得通信行业仍为低配,且缺口为近五年来更大值,底部机会显著。基金三季度 减配趋势下,通信板块持股仍更为集中在白马龙头。整体来看,基金持仓前 20 名的 公司变化不大,市场普遍关注方向集中在光纤光缆海缆、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 运营商等方向。其中,中瓷电子、星网锐捷及坤恒顺维新进入前 20 大重仓股。

  通信行业估值处于近年来更低水平,上升弹性大仍存配置机会。通信(申万)指数 全年整体估值水平位于 30-46 倍区间内,2022 年全年角度来看估值水平在分字端盈 利能力稳健增长和大盘整体表现不佳影响下不断走低,2022 年末通信行业估值水平 已经跌破 30 倍,达近五年来更低水平。通信板块基本面营收及盈利水平保持稳健, 在 2023 年经济复苏大趋势下预计仍将保持稳健表现,同时基金持仓配置水平同样 处于近年来更低,整体来看通信行业仍存配置空间。

  2022 年中国 5G 建设稳步推进,下游物联网、元宇宙、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爆发推 动 5G 渗透率进一步提升。2022 年中国 5G 商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中国 5G 用户规 模增速有所放缓。截至 2022 年 11 月,三大运营商 5G 用户规模已达到 10.68 亿户, 环比增长 3.3%,较 2021 年 12 月的 7.30 亿户净增 3.38 亿户,全国 5G 用户整体渗 透率已提升至 48.1%。从电信业整体业务收入来看,进入 5G 时代后电信行业业务 收入增速提升明显。2019 年 5G 大规模商用后电信业务收入增速触底反弹及逐年加 速,截至 2022 年 11 月当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达 14504 亿元,同比增长 8.0%。 2019/2020/2021 年同比增长分别为 0.7%/3.8%/8.1%,提速态势明显。

  5G 技术低时延、高速率特点赋能物联网和云计算快速发展,智能家居、元宇宙在内的多个垂直应用领域爆发式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流量持续增长。2022 年 1-11 月中 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 2382 亿 GB,同比增长 18.6%;11 月单月户均移动互联网 接入流量 DOU 达到 16.58GB/户·月,同比增长 18.3%。

  供给端方面,2022 年 5G 基站建设超额完成任务,建设进度边际放缓。截至 2022 年 11 月数据,我国 5G 基站建设总数已达 228.7 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达 21.1%,较 21 年末提升 6.8 个百分点。2022 年新建 5G 基站 86.2 万个,超额提前完成工信部全 年累计超 200 万个,新建 60 万个目标。边际变化来看 5G 基站建设明显放缓,10 月 及 11 月新建 5G 基站分别约为 3 万站和 3.7 万站左右,连续两个月建设速度显著降 低,远低于 1-9 月月均近 9 万站的建设速度,边际放缓趋势明显。参考三大运营商 资本支出规划,预计 2023 年起 5G 基站建设进度将保持平稳并缓慢下降态势,资本 支出更加倾向于新兴业务相关投资。

  运营商资本开支方面,2022 年运营商投资迈入高峰,随着 5G 基站建设节奏边际明 显放缓,2023 年 5G 相关投资预计稳中有降,新兴业务开支将增长。2022 年前三季 度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合计 2458.5 亿元,同比提升 5.5%,主要是由于 5G 基站建设 加快所致,截至 11 月新建 5G 基站达 86.2 万站,时点及量级均超预期,带动资本开 支稳步提升。相比 4G,5G 建设资本开支更为平缓,后续根据三大运营商规划,5G 相关开支将放缓,10 月、11 月新建 5G 基站数量大幅降低予以佐证。

  预计随着 2023 年经济复苏大背景下运营商资本开支稳中有降,从结构上来看,资本开支重点将从 5G 转向云计算、大数据等连接和算力相关的新兴业务,更好的支持运营商转型进 程,作为重要通信基础设施及服务提供商,打牢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底座,赋能各行 各业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支持发展战略落实。展望 2023 年运营商盈 利水平进一步提升,资本开支放缓成本段压力减小,叠加数字经济发展浪潮有望实 现高增长。

  数字经济建设新基建快速推进、数据流量高速增长推动光通信行业快速增长。2015- 2021 年我国光通信市场规模从 782 亿元增至 126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8.36%。 后续随着高速数据中心等建设对光通信需求持续提升,我国光通信市场增速有望进 一步提升。细分市场来看,我国光通信市场主要由光纤光缆、网络运营服务、光网 络设备、光器件、光芯片构成,占比分别为 37%/29%/26%/7%/1%。目前光纤光缆厂 商、网络运营服务商及光网络设备商占据主要行业份额。

  中国光模块厂商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华为、中兴、烽火主导我国光通信设备市场。 光模块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国内厂商凭借工艺积累不断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根据 Omdia 数据,2021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中,收购了 Finisar 的 II-VI 以 17%的份额排名 榜首,中际旭创份额 10%排名第二,另一家国内上市公司光迅科技 8%市场份额排 名第四。随着数通市场对于高速光模块需求逐步释放,国内龙头光模块公司有望尽 享行业发展技术迭代期红利,实现业绩高速增长。我国光通信设备市场方面,华为占据 25%市场份额排名榜首,中兴 12%市场份额占据第二,烽火 6%的份额位列第 三。国内光通信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国内世界通信设备商华为、中兴等仍 具备较强竞争优势。

  需求端方面,“东数西算”及 5G、千兆网建设推动光纤光缆需求保持快速增长。随 着 5G 和云计算等领域渗透率持续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家居、元宇宙等应 用快速发展推动数据流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以及政策推动下“东数西算”工 程建设和双千兆网络建设带动全国光缆建设回暖。截至 2022 年第三季度,全国光缆 线%,增速放缓态势收窄。

  运营商集采呈现量价齐升态势,行业底部反转趋势确定。5G建设带动因4G高峰期 已过而需求疲软的光缆市场快速回暖。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触底后, 2020及2021年我国光缆产量快速回暖,产量达到 289 和 322 百万芯千米,分别同 比增长 8.9%和11.4%,增速快速回升。2022 年在“东数西算”推动下运营商光缆集 采招标量价齐升态势显著。

  如 10 月份中国移动公布“2022 年至 2023 年非骨架式带 状光缆产品集中采购”中标结果,长飞光纤、中天科技等 10 家企业中标,采购规模约 986 万芯公里,同比增幅达 26%。“东数西算”工程下,数据中心及网络建设必不 可少,支撑对于光纤光缆的需求保持高景气,2022 年受疫情影响光缆建设推迟,但 随着 2023 年恢复常态后建设正常推进,光缆需求及运营商集采将稳步推进。行业反 转红利下长飞光纤、永鼎股份等相关上市公司将充分受益行业贝塔,实现业绩快速 增长。

  军费开支保障军用通信下游稳需求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的国防开支整体以高于 GDP 增长速度的增速稳定增长,根据财政部数据,2021 年国防开支达到 1.38 万亿 元,同比增速 6.72%;2004-2021 年 CAGR 达 11.40%。同时,装备的信息化建设持 续加码,军用通信相关配套设备如制导武器等高精尖武器装备需求将快速增加。 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2017 年我国国防预算中有 41.1%开支用于装备 费用、28.1%开支用于训练维持费(含弹药消耗)、30.8%用于人员生活费。2010-2017 年期间我国装备费用 CAGR 为 13.44%,增速高于整体国防支出水平。制导弹 药作为高发展优先级、高技术含量的先进武器装备,预计市场未来将以超过军费的 速率快速增长。

  国防开支仍存增长空间,军改增加制导弹药需求。2019 年我国国防支出的 GDP 占比仅为 1.9%,低于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主要,仍有增长空间。我国周边和 国际安全形势及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蕴含较大的预算上行压力。同时军改完成 后我军需重塑武器装备、进行国防信息化建设,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能型,对 于制导弹药装备的需求将快速增加。

  制导武器是采用制导技术,命中率 50%以上的武器装备。制导武器主 要分为制导导弹和制导弹药两大类。制导武器采用高精度探测、控制 及制导技术,能够有效地从复杂背景中探测、识别及跟踪射程内的点目标,能从多 个目标中选择攻击对象并高精度命中其要害部位,最终摧毁目标。制导武器的 大量使用是当前信息化战争的典型特征之一,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直接影 响甚至决定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惯性导航(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是一项广泛应用于军、民用领域的自 主性强、隐蔽性好的高精尖导航技术。惯性技术基于牛顿定律发展而来,通过 运动物体在惯性空间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推算出物体的速度、位置和姿态等信息,实 现对物体运动轨迹和姿态的测量和控制。惯性导航系统以陀螺仪测量角速度、加速 度计测量线加速度,根据陀螺仪的输出建立导航坐标系,根据加速度计的输出结合 初始运动状态,通过积分推算出载体的实时速度、位置和航向、姿态等导航参数的 解算系统。

  惯性导航自主性强、抗干扰强、隐蔽性好,复杂条件下精度高。目前主要的导航技 术除惯性导航外还有卫星导航、天文导航等。 惯性导航不需要任何外来信息,也不 向外辐射任何信息,仅依靠惯性导航系统本身就能于全天候条件下在全球范围内和 任何介质环境中自主隐蔽地进行实时的三维定位和三维定向。与卫星导航技术比, 惯性导航隐蔽性好,不受外界电磁干扰。卫星导航虽然性价比高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但受限于天气、 地理位置等因素。天文导航采用天文敏感器件利用光学原理测量载体的天体方位信 息,同样具有自主性强、隐蔽性好,但其易受环境影响,精度远无法满足现有需求。

  惯性导航系统随着时间积累误差大,常与卫星导航组合使用。惯性导航基于对载体 的角速度和加速度测量推算载体的运动信息,数据更新率和短期精度高,不依赖外 界,但其误差随时间累积而不断放大且价格昂贵、成本较高;卫星导航通过与卫星 通信来计算自身的位置和运动信息,误差与运行时间无关,价格低廉,但易受干扰, 动态性能差。二者的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且随着组合程度的加深,INS/GPS 组 合系统的总体性能要远优于各独立系统,被认为是导航领域最理想的组合方式之一。

  价值量集中于惯导器件,技术壁垒高。惯性导航行业产业链上游的惯性器件(陀螺 仪、加速度计)的研发、生产难度和价值量高。但目前我国高端惯导器件仍需进口, 对我国惯导系统技术的进步、精度的提高造成了一定限制。下游方面,军用领域因 要求严苛、精度要求高,仅少数具备资质的科研所及公司负责研制和生产;民用领 域精度要求较低,产品同质化较高,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军用惯导要求严苛,高研发难度造就高行业壁垒。军用惯导对惯导系统及其核心器件有着极为苛刻的精度要求:(极低的零偏稳定性)工作状态要求(需要能承受恶劣的战场环境、耐冲击、耐高低温、防水)负载能力要求(高动态环境下保证高精度,制导武器和航天有较高的加速度和移动范围)体积小型化要求,需要满足如上性能则需要的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军用惯性导航系统和其核心器件研发难度铸造了军品惯导行业的护城河和价值壁垒,目前国内仅有618所、13所等数家科研院所具备研制光纤陀螺、激光陀螺和中高精度加速度计的能力。此外,惯性导航系统因其不向外辐射卫星信号和不需要接受外部信号的特点,使载体具有隐蔽性和自主性,在战场中可实现突袭和抗干扰,是军方提升战力的不二选择。

  参照美国情况,军费持续增加下制导武器下游需求确定性强。美国国防预算分 为国防部支配的基本开支部分和能源部支配等其他部分。据美国国防部公布预算数 据,美国 2023 年国防预算基本开支为 773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14%,其军费预算 超过全球总预算的三分之一。7730 亿美元的预算中超过三分之一用于技术研发及武 器装备采购:1459 亿美元用于装备采购、1301 亿美元用于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 测试和评估,合计总额达 2760 亿美元。从武器采办构成来看,任务支援活动、飞机 和相关系统、造船和海事系统占比前三,投资分别为 781/565/408 亿美元,占比分别 为 28.3%/20.5%/14.8%,导弹和弹药投资 247 亿美元,占比 8.95%,排名第四。从采 购和研发投入结构来看,导弹和弹药领域的 247 亿美元预算中,约 144 亿美元用于 直接采购,约 104 亿美元用于研发。

  美国导弹与弹药投资显著回升,制导投入不断加大。2023 年美军采办导弹与弹 药投资预算达 247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67%,增速环比去年的-4.69%转正且有大 幅提升。同时 2017-2021 年美军用于制导武器的制导、导航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通信技术研究的 经费和项目数量均有较快增长,其中制导技术研发经费 2021 年增速达 21.5%, 2017-2021 年 CAGR 为 11.28%。战术导弹领域投资占比更大,作战价值凸显。分武器类型来看,美国 2023 年导弹与 弹药预算中战略导弹领域拟投入 70 亿美元,占比 28%;战术导弹领域投入 118 亿 美元,占比 48%;传统弹药领域投入 52 亿美元,占比 21%;科技发展投入 7 亿美 元,占比 3%。具备制导和打击能力的战略、战术导弹武器为主要投资方向。战 略导弹主要起威慑作用,而战术导弹将在常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2030 年我国制导武器制导系统市场空间达 500 亿元,2022-2030 年 CAGR 为 14.90%。2022 年中国全国财政安排国防支出预算 14760.81 亿人民币。依据《新时 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2017 年我国国防费中装备费占比 41.1%,假设 2022 年装 备采购占比 40%,预计随着先进装备采购力度加大,装备采购占比小幅提升至 45% 左右。参照美国 23 年国防预算中,导弹和弹药预算经费中剔除弹药和科研后的战术 及战略导弹经费占全部装备采办费用的 6.81%,假设我国 22 年制导武器占全部 武器装备 7%,且由于战略战术价值高,占比将提升至超过 10%。制导系统约占总 成本的 40%,则 2022 年我国制导武器制导系统的市场空间为 165 亿元左右, 到 2030 年将增至 502 亿元,CAGR 为 14.90%,长期市场空间广阔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北方导航作为 导航控制环节关键配套企业,有望充分受益需求快速增长。

  军用通信相比一般通信保密、保真性要求更高。通信技术的目的为将信息从发送者 (信源)传输给另一个时空点的接收者(信宿),而通信系统即为实现这一通信过程 所涉及到的技术设备和媒质信道总和。军用通信系统是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子类别, 不仅具备一般通信系统的全部特征,同时由于军事作战要求,对信息保真度及保密 性指标上显著高于民用通信系统。军用通信系统通道加(解)密一般位于信号处理 和载波电路之间,信源加(解)密则位于信源(宿)与信号处理之间。

  根据通信方式不同,军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单工、半双工、双工通信。单工通信在 同一时间内只能接收或发送信息,又可按照占用频点数量不同分为同频单工及异频 单工。同频单工占用单一频点组网便捷,时刻处于接收状态,需要讲话时按下发送 讲话(Push-To-Talk,PTT)按钮转换为发射状态,具备天线可以共用、电台设备简 单省电的优点;异频单工则使用两个频点进行收发信息。双工通信可分为全双工通 信及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又可以分为实时频分双工(FDD)及分时分双工(TDD) 两种工作方式。FDD 工作方式较为方便但由于其发射机时刻保持工作状态故电源消 耗较大;TDD 工作方式收发使用同一频率并在不同时隙中进行,因其传输时延受影 响故用于小区域应用。为解决 FDD 耗电量较大的问题,移动台采用 PTT 代替发射 机,成为半双工通信。

  军用通信系统按照传输信道可以主要划分为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及光通信三个大类。 无线通信指以无线电波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可传输图像、文字、数据等在内的 多种信息形式,是目前军队指挥的主要通信方式,对飞机、舰船、坦克等移动作战 单位,无线电通信是的通信手段,具备响应及时、机动灵活等特点。

  依据无线 电波频率波长不同等标准,无线通信系统可进一步划分为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 微波中继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不同子类别。有线通信指使用金属导线、光 纤、波导等物理介质形式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是平时保障军队战时指挥的重 要手段之一,信号沿导线传导,通信质量及保密性较好,但因建设固定性以及难以 迁移,机动性、抗损毁能力较差。光通信传输以光为媒介,具备频带宽、保密性强、 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可分为有线及无线光通信,有线光通信以光纤通信为主,目 前光纤通信是光通信的主要形式。

  军用通信系统是军队战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通信是军队为实施指挥调度,运用 通信工具或其他方法进行的信息传递技术和系统。军用通信是保障军队指挥的基本 手段,军用通信系统是军队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可靠的通信系统建设能 够保证命令的迅速传传递和执行,及时应对战场复杂变化,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影 响因素之一。依据通信保障范围的不同,军事通信网络可以划分为战略通信网络和 战役(战术)通信网。战略通信网目的是保障统帅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军事 基地和战略武器基地之间的战略指挥,战术通信网则负责各个战役兵团、各级指挥 单位之间的通信。通信网的中枢是统帅部的指挥所。

  2022 年中国军用通信市场规模 383 亿元,2010-2022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14.81%。在 国防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装备持续更新换代背景下,军用通信需求不断提升。依 据共研网数据,中国军事通信行业市场规模从 2010 年的 73 亿元增至 2022 年预测 的 383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 14.81%。军工通信市场前景广阔增长确定性较强,北方 导航及理工导航等各自细分板块龙头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物联网是万物互联时代核心技术,新赛道规模达万亿美元。物联网是一种在传统互 联网基础上,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RFID 射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 激光扫描器实时采取需要监控、连接和交互的设备的通信网络,实现物与物间信息 交换与通信。在全球网络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物联网标志着网络连接正式进入 3.0 时代,掀起了新一轮网络通信划时代的变革。

  物联网模组处于产业链中传输层,作为物联网生态感知神经,通过为通信芯片提供 定制化开发核心部件,赋能下游众多垂直应用领域。物联网产业链分为感知层(连 接层)、网络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价值分布领域:感知层(连接层)扮演物 联网生态的“视觉感官”,承担数据采集、端到端处理、传输的功能,包括摄像头、 传感器、芯片、控制器等上游硬件制造商,在整体物联网产业链中价值占比为 10%。

  网络传输层是物联网生态的“连接感知神经”,通过 NB-IoT、5G、Zigbee、蓝牙等 网络通信技术传输到平台层,包括通信模组制造商及通信服务提供商,物联网产业 链中价值占比为 25%,其中通信模组/智能终端生产商价值占比 15%;通信服务提供 商价值占比 10%。平台层扮演物联网生态的“大脑分析中枢”,对网络层传输的大规 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开发者、智能设备厂商等多方物联网参与者提供协作的赋 能平台,物联网产业链中价值占比为 10%。应用层扮演物联网技术高度集成的多样 化商业应用场景,物联网通过对智能设备的实时数据分析诊断,通过提高企业生产 /制造/履约等业务流程效率持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云端物联网模块化创新实现企业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物联网产业链中价值占比为 55%。

  全球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中国物联网行业加速发展。2021 年全球物联网 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812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0%,随着全球 5G 商业化进程加速, 未来 3 年物联网行业有望进入加速增长周期,预计 2024 年全球物联网行业市场规 模达到 1.11 万亿美元,2021-2024 年均复合增速 11.0%,其中亚太地区和 EMEA 地 区市场规模增速较快,2019-2024 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11.3%和 12.4%,市场规模占 比分别为 45.3%和 26.3%。 中国物联网行业近 5 年来保持高速增长。2020 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约 2.14 万亿元,2016-2020 年均复合增速 22.9%,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主要驱动因素来 源于中国智能家居和智能制造等核心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预计 2021 年市场 规模将达到 2.63 万亿元。

  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按技术架构层级来看,传输层市场规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平台层和应用层价值占比不断提升;按应用类别来看,消费物联网市场规模占据主 导地位,产业物联网价值占比不断提升。从不同技术架构层级的物联网细分市场空 间看,2020年传输层市场规模达到6831.3亿元,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比例为31.9%; 平台层市场规模达到 3426.3 亿元,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比例为 16.0%;应用层市 场规模达到 5589.2 亿元,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比例为 26.1%;感知层市场规模达 到 4175.9 亿元,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比例为 19.5%;支撑层市场规模达到 1392.0 亿元,占整体物联网市场规模比例为 6.5%。

  5G 大规模商用和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推动物联网连接设备规模呈现爆发式增 长,为物联网行业带来巨大成长空间。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规模近 10 年来呈现高 速增长态势,2020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 117 亿台,规模超过非物联网连接 设备,2010-2020 年均复合增速 39.8%;非物联网连接设备近年来增速显著放缓, 2020 年规模为 99 亿台,2010-2020 年均复合增速 2.7%。

  物联网连接设备快速增长, 主要驱动因素是由于诸如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移动智能设备渗透率在全球已达到 趋于饱和的阶段,成长空间由增量市场转变为既有设备更加智能化的存量市场。随 着云计算、5G、人工智能多项颠覆性技术的叠加融合,基于物联网连接的设备相比 上一代产品能够为消费者缔造更丰富的智能家居、个人健康、智能安防等多个领域 的更好的服务体验,万物互联的强大生态效应让物联网连接成为必不可少的核心功 能。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规模将达到 309 亿台,2020-2025 年均复合 增速 21.4%;非物联网连接设备规模维持在 103 亿台,2020-2025 年均复合增速 0.8%。

  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按应用领域分智慧公用事业和智慧安防设备占比更高,智慧政 府、建筑自动化设备、智能汽车设备、智能医疗健康设备增速最快。从物联网连接 设备应用领域来看,智慧公用事业设备和智慧安防设备连接规模更大,2020 年连接 数分别为 13.7 亿台和 10.9 亿台,占全球物理网设备总连接规模比例分别为 23.6%和 18.8%。从各领域物联网连接设备规模增速角度看,建筑自动化设备、智慧政府、智 能汽车设备、智能医疗健康设备为发展增速最快的四个领域,2018-2020 年均复合 增速分别为 38.3%、32.3%、31.9%和 30.9%,2020 年物联网连接设备规模分别为 4.4 亿台、7.0 亿台、4.7 亿台、3.6 亿台。

  从不同应用场景物联网智能设备出货量规模看,智慧楼宇自动化/安全及监控设备、 智能工业自动化设备、固定资产监控设备、便携式资产追踪设备出货量规模位居前列;互联消费电子设备、移动健康及个人健康设备、便携式资产追踪设备出货量增 速较高。按照出货量规模来看,2020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出货量 266.4 亿台设备中, 智慧楼宇自动化/安全及监控类物联网设备出货量达到 140.9 亿台,占整体比例 52.9%;工业自动化物联网设备出货量达到 31.2 亿台,占整体比例 11.7%;固定资 产监控物联网设备出货量达到 22.4 亿台,占整体比例 9.2%;便携式资产追踪物联 网设备出货量达到 23.7 亿台,占整体比例 8.9%,物联网设备目前主要应用场景仍 然以公共商业化建筑和工业/制造业为主,互联消费电子产品、移动健康设备、智能 家居等面向消费者的应用领域占比较低,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全球面向消费者物联网设备市场结构中,智能家居设备占据主导地位,下游智能设 备中消费电子设备出货量增速放缓,可穿戴设备成为核心增长驱动引擎。2020 年全 球面向消费者物联网设备出货量中,智能家居设备占比达到 45.5%,消费电子产品 占比 27.3%,两者占比超过 72%的主要驱动因素源自以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为 主的消费电子设备以及以智能音箱、智能大小家电为主的智能家居设备与物联网技 术快速融合所致。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汽车物理网设备作为新兴的应用领域。

  消费电子智能设备行业进入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以 PC 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智 能平板电脑为首的智能设备主战场已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期阶段,可穿戴设备引领 消费电子设备核心成长动能,发展态势强劲。 1)全球 PC 个人电脑出货量—2021 年增速明显提升,2022 年前三个季度增速回落: 全球 PC 个人电脑从 2011 年 1 季度开始进入到市场饱和期,出货量增速大幅下降, 并在 2012-2018 年间受到移动智能设备的替代冲击出现明显规模下降趋势,年出货 量由 2011 年的 3.65 亿台下降至 2020 年的 2.67 亿台。2021 年全球 PC 出货量增速 明显提升,全年出货量 3.39 亿台,同比增长 26.7%。

  2022 年 Q1/Q2/Q3 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分别为 7749 万台、7201 万台、6800 万台,同比下降 2.4%、12.6%和 19.2%, 主要是由于 2022 年受疫情影响导致 PC 出货量有所下滑所致。按 PC 不同品牌出货 量来看,联想在 PC 领域市占率自 2012 年 3 季度起始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2 年 3 季度市占率达到 25.2%;惠普以及戴尔稳居市占率第二位和第三位,2022 年 3 季 度市占率分别为 18.7%和 17.7%;Apple 市占率第四位较为稳固,2022 年 3 季度市 场率为8.5%;Acer市占率出现明显下滑趋势,由2009Q3市占率14.3%下滑至2022Q3 的 6.6%;华硕 2022 年 3 季度市场份额为 8.2%。全球 PC 行业整体集中度持续提升, 马太效应渐强,CR5的市占率由2009年1季度的55.5%提升至2022年Q3的78.2%。

  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021Q3 到 2022Q3 连续五个季度出货量负增长:全球智 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产品形态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在 2010 年-2013 年间呈现爆发式增长 态势,智能手机出货量由 2009 年 1 季度的 5390 万台快速增长至 2015 年 4 季度最 高的 4.01 亿台。自 2014 年起,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在发达和中国等核心亚太 市场不断提升并趋于饱和发展状态,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呈明显颓势,并于 2016 年开始呈现出货量不断下滑的趋势。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13.52 亿台, 同比增长 4.5%。

  2022Q3 出货量 3.02 亿台,同比下降 8.9%,连续五个季度出现同比 下降。按智能手机品牌商竞争格局来看,三星 2022Q3 市占率 21.2%,连续三个季度 保持全球首位;苹果 2022Q3 市占率 17.2%,位居全球第二位;华为受到芯片限制因 素影响增长态势被严重遏制,市占率已跌出全球前五行列;小米由于在印度等新兴 市场快速增长,市占率呈稳定上升趋势,2022Q3 市占率提升至 13.4%;OPPO 和 VIVO 受益于华为手机出货量限制因素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2022Q3 市占率分别为 8.6%和 8.6%。

  3)全球智能平板电脑出货量—2022 年 Q3 季度出货量下降:全球智能平板电脑与 智能手机发展时间节点保持一致,2010-2013 年间呈爆发式增长,由 2010Q2 出货量 330 万台增长至 2013Q4 的 7860 万台。2014 年起智能平板电脑渗透率基本达到饱和 状态,出货量增速由 2013Q1 的 139.4%显著下滑至 2014Q1 的 2.9%,自 2015 年起 智能平板电脑出货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驱动因素来自同为移动智能设备知智能 手机的冲击,平板电脑作为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特定场景定位产品需求不 及二者所致。

  2021 年全球智能平板电脑出货量 1.69 亿台,同比增长 2.8%。2022 年 Q1 和 Q2 智能平板出货量分别为 3840 万台和 4050 万台,同比增速分别为-3.8%和 0.0%,增速同比有所回升。2022 年 Q3 出货量 3860 万台,同比下降 8.6%。按智能 平板电脑品牌商发展格局来看,苹果 iPad 自 2011 年起始终维持领先地位,2022Q3 市场占有率 37.5%,市占率持续提升;三星市占率第二位置稳固,2022Q3 为 18.4%; 华为受到芯片制约影响市占率明显下滑,由2020Q2的12.4%下降至2022Q3的6.2%;亚马逊 Kindle 出货量显著提升,市占率已升至全球第三位,2022Q3 为 11.1%;联想 保持第四位,2022Q3 市占率 7.0%。

  4)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2022Q1-Q2 出货量增速持续放缓: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 目前仍处于较快速发展阶段,但 2021 年开始增速明显放缓。2021 年全球可穿戴设 备出货量达到 5.28 亿件,同比增长 20.5%,2014-2021 年均复合增速 51.7%。2022Q1- Q2 出货量分别为 1.05 亿件和 1.07 亿件,同比增长 0.8%和-5.9%,增速明显放缓。 可穿戴设备成为消费电子设备细分领域增长最快的产品,主要驱动因素是智能手环、 智能手表、无线蓝牙耳机三大可穿戴设备爆发式增长。

  此外,新兴可穿戴设备如智 能戒指(亚马逊 Echo Loop、NFC GalaRing)、智能运动鞋(Nike+)、智能眼镜(Google Glass、三星 Galaxy Glass、苹果 Apple Glass)正在迅速培育建立客户群体,通过物 联网、AR/VR 等技术的融合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生活、娱乐、消费体验。从全球可 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苹果一家独大占据领先地位,2022Q2 可穿戴设备 市占率为 25.0%,市占率相对有所下滑。小米近 2 年来市场地位有所下滑,由 2018Q3 的 21.6%下滑至 2022Q2 的 8.9%,回落至全球第 3 位;华为近 8 个季度受芯片限制影响市占率略有下滑,2022Q2 市占率为 7.8%。三星提升至全球可穿戴设备第 2 位, 2022Q2 市占率为 10.5%;Imagine Marketing 近年来市占率持续提升,2022Q2 达到 4.8%。

  物联网技术赋能推动消费者家居走向智能化网联化时代,TAM 市场空间快速增长。 消费者家居场景目前受益于两大技术发展趋势的智能化红利:,包括空调、洗 衣机、冰箱三大白电,电视、抽油烟机等黑电/厨电这些传统家电设备智能化程度越 来越高,通过与手机端 App 网络连接能够与消费者用户进行实时/远程互动,在传统 的基础功能应用上发挥出更多价值功能;第二,诸如智能音箱、智能控制及照明设 备、智能厨房小家电设备(煮蛋器、电热饭盒)、智能家居清洁/环境设备(扫地机、 吸尘器、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等新型式家具设备逐渐在家庭场景中普及渗透。家 居智能化带动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1 年全球智能家居 TAM 达到 1044 亿美元,预计到 2026 年达到 207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 14.8%。

  从全球智能家居出货量看,视频娱乐和家居安全设备出货量规模更大,智能照明设 备出货量增速更高。2020 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 9.24 亿台,预计到 2023 年将 提升至 13.96 亿台,2020-2023 年均复合增速 14.8%。其中视频娱乐设备和家居安全 设备出货量更大,2020 年分别为 3.58 亿台和 1.85 亿台,视频娱乐设备渗透率基本 达到饱和;智能照明设备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 2023 年出货量将达到 1.83 亿台, 2020-2023 年均复合增速 34.0%。

  全球智能家居家庭数量 2021 年渗透率为 12.2%,在物联网、5G、人工智能和云计 算多技术融合加持下未来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智能控制/连接设备和智能照明设备 渗透率增长最快。2021 年全球家庭总规模为 21.47 亿户,其中智能家居家庭规模达 到 2.63 亿户,智能家居整体渗透率 12.2%。按智能家居产品类别渗透率来看,智能 控制/连接设备、智能照明设备、智能家居安全设备渗透率目前较高,2021 年分别为 5.4%、5.2%、5.0%。预计到 2026 年全球智能家居家庭数量将达到 5.74 亿户,渗透 率提升至 24.8%,其中智能控制/连接设备、智能照明设备、智能家居安全设备渗透 率分别提升至 16.9%、16.8%、16.3%。

  物联网蜂窝模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2 年 5G 模组有望进入加速放量阶段。2021 年全球物联网模组市场规模约为 52.9 亿美元,预计到 2027 年市场规模将提升至 182.1 亿美元,2021-2027 年均复合增速 22.9%,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于下游包括车联 网、智能家居、医疗、智慧工业等众多垂直应用领域的加速渗透。从物联网模组出 货量角度看,2020 年全球物联网模组出货量 2.65 亿件,受到疫情影响相较 2019 年 同比下降 6.0%。2021 年前 2 季度出货量明显回升,分别同比增长 50.0%和 53.0%, 其中 2021 年 2 季度全球物联网模组出货量突破 1 亿件,5G 模组进入放量周期, 相较 2020Q2 同比增长 800%。随着 5G 规模化建设稳步提速,预计 2022 年 5G 模组 将成为出货量主要增长引擎,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物联网蜂窝模组出货量将提升至 9.36 亿件,2020-2024 年均复合增速 28.7%。

  全球物联网蜂窝模组出货量按应用场景分,车联网、智能电表、工业互联网成为主 要应用领域。从物联网蜂窝模组出货量按应用场景角度看,2020 年智能电表、车联 网和工业路由器物联网蜂窝模组出货量占比更大,出货量分别达到 3300 万件、2700 万件和 2200 万件,占整体出货量比例分别为 12.5%、10.2%和 8.3%。从物联网蜂窝 模组营收规模角度看,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营收规模占比更高,分别占整体蜂窝模 组销售额比例为 25.5%(汽车模组占比 18.9%,车载信息系统占比 6.6%)和 12.5%。

  从全球蜂窝模组按技术类别出货量和市场规模角度看,NB-IoT 模组出货量更大, LTE Cat 4/ LTE Cat 1 需求持续上涨,5G 模组开始进入加速放量阶段。2020 年 NBIoT 出货量占全球蜂窝模组出货量比例达到 30%(其中中国 NB-IoT 出货量占中国 蜂窝模组出货量比例达到 54%,不包含中国其他市场出货量比例为 6%),成为更大 出货规模的技术类别模组,但由于较低的销售单价导致整体市场销售规模仅占11%; LTE Cat 4 和 LTE Cat 1 模组出货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 资产追踪、工业路由器和企业领域应用渗透率快速提升所致。

  5G 模组 2021 年 3 季 度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 800%,随着 5G 大规模商用进程加快,预计将进入加速放量 阶段。从蜂窝模组销售价格角度看,4G/LTE 模组目前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预计 2024 年销售价格将分别下降至 14.2 美元/件和 8.8 美元/件。5G 模组随着万物互联趋 势持续发展,预计 2024 年销售价格仍将保持 62.5 美元/件。

  中国蜂窝模组企业凭借高水平综合服务和规模效应,已取代国际企业成为全球领先 者,持续扩大市场份额,移远通信 2022 年前 2 季度模组出货量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稳居全球市占率首位。中国物联网市场虽然起步慢于海外,但受益于下游万物互联 应用快速增长的需求,加上国内较低人工成本和庞大的工程师红利等后发优势,中国物联网产业链迅速发展。上游物联网蜂窝模组企业抓住契机迅速成长,逐渐形成 规模效应优势,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迅速响应的优质服务持续抢占国际模组企 业市场份额。

  中国模组厂商市场份额由 2015 年的 25%增长至 2021 年 44.4%,其中 移远通信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2 年 2 季度市场份额上升至 38.9%,进一步扩 大领先优势;美格智能、日海智能、广和通处于全球第二梯队,2021 年 4 季度市场 份额分别为 6.6%、6.2%和 5.0%。其中美格智能近年来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21 年 Q4 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三位,市场地位不断提高。

  移远通信为代表的中国蜂窝模组企业营收增速显著高于国际同行业企业,通过高性 价比产品和 5G 先发优势成功赶超国际企业。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快速响应的 服务,以移远通信为代表的中国模组企业在 2016-2017 年开拓海外市场迅速实现国 际规模化扩张,营收规模快速增长。

  疫情管控放开后物流基建需求增长有望带动重卡销量回升,商用车智能化进度稳步 推进。自 2021 年下半年开始受到国六标准切换影响,叠加 2022 年疫情反复影响出 行物流及基建开工,商用车尤其重卡销量大幅下滑,截至 2022 年 11 月,2022 年重 卡累计销量 61.8 万辆,同比下滑 53.8%。

  月度来看,在边际销量略有上涨及去年下 半年同期基数低影响,7 月以来重卡销量同比下滑幅度较大幅度收窄,从更低点 4 月份同比销量下滑 77%收窄至 11 月的 9%,重卡行业边际向好。2023 年在管控放开 经济复苏背景下,物流基建行业预计将较快恢复,重卡需求有望迎来回升。重卡等 商用车相比乘用车智能网联化进程明显落后,监管及性能要求下商用车智能化网联 化程度将稳步提升。根据罗兰贝格数据,2020 年重卡 L0-L2 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 23%,到 2025 年或达到 52%,景气复苏+智能网联化需求推动相关商用车智能化产 品供应商迎来业绩反转。

  商用车行驶记录仪新国标带来成长增量,T-Box 成长前景明确。《汽车行驶记录仪》 新标准 GB/T 19056-2021 于 2022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新国标行驶记录仪功能增 加单价更高,随着重卡行业销量回暖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领先商用车智能化厂商 如鸿泉物联等有望充分受益行业反转,伴随行业景气度复苏实现业绩深度反弹。网 联化产品方面 5G T-Box 将成为未来主流。T-Box(Telematics Box)由 MCU、定位 模块、蓝牙模块、通信模块等组成的汽车信息传输系统,可实现向用户提供汽车行 驶数据及远程车辆状态监测等功能,以前装市场为主。随着 5G 的发展及相关通信 标准的不断完善,5G T-Box 将成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主流,而通信模组将成为其关 键零部件。我们测算,2030 年中国 T-Box 市场将达 65 亿元。

  2021 年全球连接器行业明显回暖,中国发展快于全球。连接器是用于连接端口及线 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全球连接器行业市场规模分别同 比下降 3.81%和 2.25%,进入 2021 年随着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步消退,下游行 业如通信、汽车、消费电子、工业对连接器的需求快速反弹。2021 年全球连接器市 场规模达到 780 亿元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增速 24%,达近十年更高水平。中国连接器市场发展速度整 体快于全球,2021 年同比增长 24%至 250 亿美元,2011-2021 年 10 年 CAGR 达 8.26%,快于同期世界增速 4.30%。

  中国是全球更大连接器市场,通信、汽车领域需求维持较高景气度。从细分区域来 看,中国稳居全球连接器细分市场榜首,2021 年中国连接器市场占全球比重提升 0.85pct 至 32.03%,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比北美、欧洲的领先优势较为 明显。从应用领域来看,通信、汽车为前两大细分领域。随着云计算快速发展对数 据中心建设需求及流量的快速增长,通信领域对连接器需求不断增加,2021 年通信领域连接器市场规模占比为 23.47%。汽车端随着智能网联的普及对于数据传输的要 求也快速提升,但受限于疫情影响整车销量,2021 年占比略有下降,占比 21.86%。

  连接器市场集中度逐渐增加,Top10 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从竞争格局来看,连接器 市场头部厂商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根据 Bishop & Associates 数据,从 1980-2020 年,前十大厂商市场份额从 38.01%提升至 60.77%,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 集中,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从厂商来看,泰科、安费诺、莫仕位居 2019 年连接器 市场份额前三位,市场份额分别为 15.45%、11.44%和 8.26%。中国立讯精密市场份 额 4.64%,排名第六位。

  短期疫情所致波动消退后整车销量回暖,汽车连接器市场有望快速提升。随着疫情 影响逐步消退,整车销量修复反弹助力汽车连接器市场回暖。2021 年全球汽车连接 器市场扭转连续两年下降趋势,同比增长 21%到 170 亿美元。其中中国汽车连接器 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21%至 43 亿美元,随着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出台及新能源车快 速普及带来的单车连接器价值量提升,中国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迎来快速提升。 分地区来看,根据 Bishop & Associates 数据,中国汽车连接器市场份额占全球比重 大约四分之一军用假目标生产加工厂。从车内应用领域来看,舒适娱乐价值占比更高,达 31.2%;动力总成及安全分别占比 22.8%、17.9%。

  汽车连接器包括低压、高压及高速连接器三类,用于车内不同场景。从产业链角度 来看,连接器厂商从上游采购金属材料、电镀材料、塑胶材料等通过加工、压铸等 工艺组装成连接器产品供给下游通信设备、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客户。低压连 接器是传统燃油车广泛使用的连接器,用于低于 14V 的三电系统。高压连接器用于 实现 60-380V 的电压传输和 10-300A 的电流传输,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 PDU、OBC 等。高速连接器包括 FAKRA、Mini-FAKRA、HSD、以太网等,主要用 于对数据传输要求大的信息娱乐系统、导航与辅助系统、摄像头、传感器等。

  本土连接器厂商有望受益新能车快速发展新机遇,依靠本土优势提升市场份额。与 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由于使用应用交流电机导致电磁干扰强烈,为保证线 束可靠性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电磁干扰性,汽车线束将从原料材质、生产工艺、产品 特性方面寻求升级突破,实现高压化和抗电磁干扰发展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使 汽车线束市场由低成本战略市场逐步转为技术含量更高的性价比市场。我国本土部 分优质的线束企业已在高压线束的设计开发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拥有领先的研发实 力,发展潜力巨大。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 将达到 81.17 亿元,2018-2023 年年复合增长率达 22.02%。

  车内通信架构向以太网演化驱使下高速连接器迎来发展机遇。域集中、区域集中架 构相比传统分布式总线 ECU 和线束数量大大减少,低压线束应用将越来越少,信息 娱乐系统、自动驾驶数据传输处理及车内以太网及大算力域控建设的大趋势使得高 数据传输井喷式增加,高频高速的连接系统及线 年汽车连 接器领域集中度较高,泰科占据近 40%的市场份额,矢崎 15%,安波福 12%,三家 市场份额占比近 70%。

  随着我国汽车智能化迅速发展本土企业或将凭借本土定制化 优势逐步打开局面,在高速连接器增量市场取得进展。L1 及以下车型数据传输要求 较低,单车价值量 200 元左右;L2 车型 ADAS、OTA 及智能座舱已较为成熟,高速 连接器应用大幅增加,单车价值量约 1000 元,我们认为随着 L2 及以上更高等级自 动驾驶渗透率的逐渐提升,高速连接器单车用量将逐步提升,2025 年我国高速连接 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187 亿元,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 20.10%。国内厂商如瑞 可达、电连技术等均具备一定卡位优势,增长前景广阔。